江油是詩仙李白的故鄉。去過江油的人都知道,那兒有一道美食就是吃肥腸,燒、燴、鹵、炸等十八般廚藝,被江油的廚師工匠們創造到了極致。
說到江油肥腸,就不得不說到李白。
這位詩仙系江油青蓮人士,青蓮鎮旁邊有一座匡山,李白從小就在那兒讀書習文。七歲那年,李白在匡山念書,有一天正念著念著,忽然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很少分心的李白頓時坐不住了。
說起來,李白也算家世殷實之人,遍嘗過各種美味佳肴,已很難再為美食所惑。此刻聞到異香,連忙跑到門外,就見不遠處走來一位老婆婆,手腕上挎著一只竹籃,那種誘人的異香正從竹籃中陣陣飄來,一下就勾起了少小李白肚子里的饞蟲。
李白拱手作揖,想探個究竟。老婆婆也不含糊,直言竹籃土陶碗裝著的是家里自做的紅燒肥腸。婆婆的意思,這就是下里巴人吃的,肯定不適合身穿錦緞的公子哥兒。李白就拿出小孩子的脾氣耍橫,非要嘗一筷子不可。老婆婆本是逗李白玩兒,見李白癡于她的手藝,自然也就同意了,但有先決條件,就是吃了須賦詩一首。
李白很愉快地接受了挑戰,操起筷子狠狠吃了一嘴,小兒的貪婪和快樂天性很快得到了回報,滿齒留香的紅燒肥腸讓李白懂得了什么叫民間美食,一時間內心激起了對美食和老婆婆的無盡崇拜,當即吟詩一首:“李白讀書匡山上,忽然一陣肥腸香,讀書臺高千千尺,不及老嫗送肥腸?!?/p>
多年后,李白因不滿朝廷昏庸,憤而辭官游歷四方。這一天,李白來到長安街頭,見一家店鋪前掛了一個碩大的葫蘆,心里當是賣酒的酒肆。李白斗酒詩百篇,沒有酒就沒有激情和雅性,在四方游歷所攜帶的行囊中,一個裝酒的酒葫蘆必不可少,此刻已滴酒不剩,現在見到掛著碩大葫蘆的店鋪,內心自然歡喜不過。
李白急不可待走進店內,連忙招呼店小二上酒。店小二知道是被誤解了,連忙上前解釋,原來這是個藥鋪,門前懸掛的是藥葫蘆。李白一聽哪里肯依,說這分明是故意混淆視聽。爭執聲驚動了里間的老板,連忙出來提出了一個折衷的和解方案,那就是店里雖然沒有酒葫蘆,卻有一種自家做來吃的肉葫蘆,可以端來一嘗。
李白應允了,拿起筷子把一節肉葫蘆往嘴里一送,其味糯軟鮮香,立馬就被鎮住了。原來這肉葫蘆就是豬大腸的上段,老板把藥鋪的各種鹵料精選出來,與豬大腸一起往文火烹上兩時辰,一道讒涎誘人的鹵肥腸就誕生了。因豬大腸的上段肥厚如葫蘆,便被稱為肉葫蘆。這之后,李白就暫時停止了游歷的步伐,天天提著酒葫蘆鉆進掛著藥葫蘆的鋪子吃肉葫蘆,并留下了“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的詩句。
肥腸作為一道美食,在四川江油和陜西西安都成為了流傳千年的招牌菜,這跟詩仙李白很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