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這一概念出自毛澤東主席關于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在這個構想中,他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三類地區,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所謂“三線”的范圍,是1964年至70年代末那個特殊年代,劃三道線形成的地區。一般的概念是,由中國大陸的國境線依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敵侵襲的可能性)向內地收縮,即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三道線。一線指位于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二線指介于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三線指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后方地區,共13個省區。其中川、貴、云和陜、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的腹地俗稱小三線。根據當時中央軍委文件,從地理環境上劃分的三線地區是: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這一地區位于我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較理想的戰略后方。用今天的區域概念來說,三線地區實際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國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
上個世紀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國家在三線地區的內陸十三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備戰為中心指導思想,以軍工為主體的一場規模宏大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稱為三線建設。在1964-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安排1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累計投入資金2052億元(占同期全國基建總投資的39.01%,超過1953年至1964年全國全民企業基建投資的總和),其方法是遷廠、調人、建新廠、利用三線地區的各種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以鐵路建設為先導,以國防建設為重點,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化工建設互相配合。三線建設決策之快,動員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戰略部署,覆蓋了二分之一以上的國土,是一次傾全國之力而為之的浩大工程,也是建國以來的一次國民經濟、區域經濟、戰略安全布局、生產力布局的大調整。
因地理關系,“三線建設”的重點在西南,兼顧西北,四川(包括重慶)又是“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全國“三線”建設的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是江油“三線”建設的宏觀背景,同時江油的“三線”建設也是全國“三線”建設具體而微的一個縮影。
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
由于三線地區社會經濟落后,導致建設起來的企事業單位在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極為困難,但是三線建設也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三線建設期間,國家在江油境內先后投資建設了中央、四川省和綿陽市屬以上國有大中型企業和科研單位40多個,使江油逐步建立起了冶金、能源、機械、建材、化工、紡織、食品等門類為主的工業體系,深刻影響推動了江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進程,全面促進了江油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江油的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78年基本完成,13年間,國家、四川省、綿陽地區選址在江油境內新建、擴建的企業主要有:
冶金方面:長城鋼廠總部及一、二、三、四分廠、涪江鋼鐵廠、西南金屬制品廠
電力方面:江油發電廠
建材方面:江油水泥廠、馬角水泥廠、綿陽地區水泥制品廠、東興機磚廠、七O砂廠
機械方面:四川礦山機器制造廠
石油方面:川西北石油礦區
科研方面:六二四研究所、九O九地質大隊
化工方面:四川農藥廠(江油鈦廠)、馬角磷肥廠、雁門硫鐵礦
食品方面:江油茶廠
物資儲備:四三八處、二五五處
交通方面:成鐵馬角機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