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位于四川省北部,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故里、四川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是道教發源和播散的主要地域之一,也是哪吒傳說和信仰的孕育和傳承之地。
今江油市囊括了歷史上的江油、彰明兩縣,漢代分屬廣漢郡所轄的涪縣和剛氐道。江油源于三國蜀漢政權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設置的江由戍(“由”通“油”,后世作“江油”),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設置江油郡、縣,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九十二年的歷史。彰明縣初名漢昌,晉武帝泰始年間(公元265-274年)自白沙戍(今湖南省湘陰縣北)僑置于今江油市境內,迄今亦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江油、彰明兩縣于1958年合并為江油縣,1988年撤縣建市。
江油歷史悠久,山川秀美,民風淳樸,人文薈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獨具特色的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這里主要討論和介紹江油的道教文化淵源和哪吒信仰的源流及傳承概況。
一、江油是道教發源和播散的主要地域之一
地處巴蜀西北部的江油,秦漢時期主要活動著氐羌民族,故漢代在這里設置了管理少數民族的政區剛氐道,是被人們尊為國教的道教的主要發源地和播散地之一。
道教淵源于我國上古時代的巫術和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以老莊哲學為其信仰基礎。東漢末源起于巴蜀西北部的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主要形式,標志著道教的正式形成,后來發展為道教的重要流派,即著名的天師道教派。據《后漢書》卷七十五記載,沛人張陵(字道陵)“順帝時客于蜀,學道鶴鳴山”。東漢順帝時當公元126-144年之間,鶴鳴山在今四川大邑縣境內,一說系今劍閣縣境內之鶴鳴山。又據《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三記載,“彰明縣……靈臺山在縣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漢張道陵升仙之所。又《郡國志》云:‘靈臺山天柱巖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松,道陵與王長、趙升試法于此?!陌儆嗄?,桃迄今未朽,小碑記之?!痹贀伟妗墩妹骺h志》卷六記載:“靈臺山,在縣北二十里?!端逯尽罚骸】h(即彰明縣——筆者注)有靈臺山?!跺居钣洝罚骸诳h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漢張道陵升仙之所。又《郡國志》云:‘靈臺山天柱巖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松,道陵與王長、趙升試法于此?!陌儆嗄晏也恍?,有碑,今隸江油?!庇止饩w版《江油縣志》卷之三:“天柱山,在縣北八里,山小而高,形如立柱,時有樵夫歌聲,列八景之一?!睋丝芍?,天師道的創始人張陵于鶴鳴山學道后,曾在江油境內的靈臺山上修道、傳道并于此飛升(逝世)。明人馮夢龍《全像古今小說》(即《喻世明言》)中有一篇《張道陵七試趙升》,就是演繹張陵在江油靈臺山修道、傳道、試法的故事。后來張陵的孫子張魯(也是五斗米道的嫡系傳人)割據漢中地區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后,其宗教活動的區域也主要在今陜西南部和四川西北部一帶。其實,在道教教團形成以前,早就有修道士的存在。據《彰明縣志》記載,早在秦代時便有一名為黃奉先的修道者“避秦亂隱縣東羅漢洞,后又居太華山”。并引《群仙錄》云:“奉先移家入太華,廣栽牡丹,開時望如錦帳?!绷_漢洞至今猶存,位于今江油市青蓮鎮東約五六公里處,現為佛教寺廟。
問題則在于,秦人黃奉先為什么會避居彰明修道?而作為沛(今江蘇豐縣)人的張陵為什么會來蜀中學道并在今江油一帶修道傳道呢?這是因為這一帶的氐羌人“巫風甚熾”,“俗好鬼巫”、“俱事鬼神”而崇信“巫鬼淫祀”,流風所及,即使到了清代也還可以感受到巫覡之風的影響,清雍正江油縣令彭址便在《江油竹枝詞十二首》中這樣寫道:“藥苗遍地未知名,疾病年年春復生。多不信醫偏信鬼,端公打鼓鬧三更?!蔽宥访椎赖膭摿?,本身便是老莊思想主導下的神仙方術與巴蜀氐羌民族原始宗教“鬼教”相結合的產物,五斗米道明顯地吸收了氐羌民族原始宗教儀規中的齋醮、符箓、祝咒以及三官、斗姆等信仰。正是因為這里有著創教的土壤,也有著傳教布道的最為合適的空間,中國傳統的道教才從這一帶滋生繁衍而擴散開來。
作為道教主要發源地和播散地之一的江油,道教之盛行,道風之播衍,穿越數千年的時空隧道一直延續了下來。唐代因統治階級尊道教為國教,江油的道教空前繁盛而多姿多彩,當時的道教名山有太華山、紫云山、竇圌山、乾元山。在江油修道的著名道士不少,就連彰明縣的主簿竇子明也棄官隱于圌山修道,圌山之所以得名為竇圌山,也正是因為竇真人在這里修道的緣故。大詩人李白受到故鄉濃烈道風的影響,于讀書習劍之余尋仙訪道,曾與一個名叫東嚴子的友人“隱居于岷山之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并“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了無驚猜?!保ā渡习仓菖衢L史書》)李白一生和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其“飄逸”詩風的形成和道教的影響至關密切。唐五代道士杜光庭《錄異記》中記載了一個在圌山修道的名叫景知果的道人,說他與“虎豹同處,馴如家犬。鴉數集其肩臂之上,鳴戲為常。又有巨蛇時出,知果叱而遣之,蜿蜒而去?;⑷龜殿^于庭中月夜交搏,騰踏既甚,知果怒持白梃擊之,遂散去”。又在《竇圌山記》中記載了一個名叫毛意歡的道人,“幼知道,常持誦五千言不輟口。著敝布褐,日于市誦經乞酒。醉而登山,攀緣峭險,以絕道為橋……”。而杜光庭本人便系天臺山一著名道士,唐僖宗時(公元874—888年)避亂入蜀,隱于青城山白云洞。他留下了寫江油名山的《竇圌山記》,也寫下了憑吊李白的《李白讀書臺》一詩。即使我們不能據此便說他確曾在江油修過道,但游蹤曾至江油卻是毫無疑義的了。宋元以降,江油的道教雖也興衰邅變,但總的趨勢卻是不斷有所發展。最負盛名的,元末有張三豐隱于乾元山金光洞,清中葉有萬信明攜資入火烽山創修哪吒真人樓。而明清時期,江油的道教更發展為以哪吒信仰為特質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道教支派。
二、江油是哪吒傳說和信仰的孕育之地
經明末清初的戰亂動蕩后,江蘇溧陽人彭址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來江油任縣令,對江油民間信奉哪吒太子感到十分不解,他在由他創修的雍正版《江油縣志·雜記》中這樣寫道:“邑有供太子神者,不知何神也?凡人戶有疑難癥,咸往請之。供神家先卜筮,以問神允否,否則不敢強。允則抬至病者家,席地設乩,焚香禱祝,而神必往謁本家灶神。然后運乩,以首畫字,或須診脈,或書方藥,或欲自覓藥草,則抬其所止,隨其所指,無問草名,即采歸服。病者往往有驗。若言此系何草,便不用而復往覓矣。此豈一方之習俗使然歟?”這里清楚地呈現了江油民間信奉太子,并運乩求太子治病的情形。由于哪吒信仰是江油民間獨特的信仰,在全國并無普遍的信仰,這位來自江蘇溧陽縣的縣令當然不知道太子神是何神,故而發出了“邑有供太子神者,不知何神也?”的疑問。臺灣中華道教中壇元帥弘道協會前任理事長柯天爽先生讀到這段文字后,他在《2008’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緣起》中說:“據四川省《江油縣志·雜記》(今存北京圖書館的《江油縣志?雜記》)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版記述,凡人們有疑難雜癥,經圣前擲圣筊允準后,將哪吒三太子請回家中設壇、起乩,揮筆指示,能驅邪祛病,也是道家廣泛聯系民眾,始得生存發展的重要之事,在大陸各地,僅江油及臺灣一帶有類似情形,迎神賽會具有獨特的風俗……”由此可知,臺灣和大陸四川江油獨特的哪吒三太子信仰,應該是同一源頭,一脈相承的。
這是康熙年間的江油縣令彭址所看到并記載下來的江油民間哪吒信仰的情形,江油人歷史上的哪吒信仰情形,由此可見一斑。但如果我們進一步考察了相關的文獻數據、文物遺跡,以及民俗的和宗教的傳承,我們會發現,江油的哪吒信仰,早已深深地滲透于江油的民俗和宗教之中(道教),民俗和宗教的相互滲透,形成了江油獨特的與哪吒信仰相關的民俗和以哪吒信仰為主的具有地域特點的道教支派。哪吒信仰究竟起源于何時,因文獻資料的闕如,很難考證,但就現能把握到的一些數據卻可以肯定,或許江油的哪吒信仰起源很早,但至少在明清時代已極為鼎盛。
哪吒,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勇敢機智、孝親愛國、敢于抗擊強暴也敢于反抗舊法統的小英雄形象。在佛經的記載中,哪吒是佛家的護法神,為毘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常隨侍天王,代父捧塔;在道教典籍的記載中,哪吒也同樣是道家的護法神,是統率神兵神將的中壇元帥。關于他的傳說和故事,除《西游記》有所涉及外,主要出現在《封神演義》之中。這兩部神魔小說雖成書于明代,但西游和封神的故事卻早已在民間流傳。而關于兩部書中所記的哪吒的故事,學術界均認定系采自民間傳說?!斗馍裱萘x》大約成書于明隆慶(1567年)、萬歷(1573年)年間,而我們現在所能考察到的文獻文物資料,江油的哪吒傳說和信仰,卻遠遠早于《封神演義》的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