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www22"><noscript id="www22"></noscript>
    當前位置:主頁 > > 江油旅游 > 景區名勝 >

    江油大水洞新石器時代遺址

    [江油李白故里網] 日期:2016年10月19日1379作者: 來源:四川文物放大字體正常縮小關閉

    2005年4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四川江油大水洞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清理用火遺跡2 處, 發現陶片、石器、石坯、礪石、骨器 、蚌飾等遺物。估計該遺址時代早于綿陽邊堆山早期文化, 大約公元前5000年左右。

    江油大水洞.jpg
    江油大水洞洞口

    2004年8月, 江油市農業銀行職工王全發先生在該市大康鎮吳家后山旅游, 于大水洞洞內發現礪石, 隨即向當地文物部門反映, 引起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4年11月3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綿陽市博物館、江油市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前往實地踏查 。根據洞穴內采集到的陶片、附近村民從洞中撿取的磨制石器初步判斷, 應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江油大水洞遺跡.jpg
    江油大水洞遺跡

    2004年12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上報國家文物局擬發掘該遺址。

    2005年4月, 國家文物局批準發掘大水洞遺址。10月10日~30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綿陽市博物館 、江油市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大水洞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發掘 。發掘面積共計200 平方米。清理出2 處用火遺跡 。發現陶片 、石器、石坯、礪石、骨器 、蚌飾等遺物 。

    一 、自然面貌與地理位置

    大水洞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江油市西北的大康鎮旱豐村九組, 地理座標為東經 100°38′20″, 北緯31°52′07″( 圖一) 。江油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縣境輪廓呈東北 -西南走向的條形。西北部系山地, 屬東北 -西南走向的龍門山 -大巴山臺緣褶斷帶。山高坡陡, 谷窄溝深, 侵蝕強烈, 地貌類型以低中山和低山為主。一般海拔800~1500米。境內地表水系屬長江支流嘉陵江水系。

    大水洞位置.jpg
    大水洞位置

    氣候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 16 ℃。西北部屬濕潤山地自然景觀。氣候、土壤 、植被均有明顯的垂直分帶現象 。西北部山地自然植被保存較好。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區屬盆地邊緣中山植被地區的龍門山植被小區。自然植被多為耐寒種屬闊葉林, 如山毛櫸科的曼青 、色石櫟, 樟科的川桂 、油樟、楨楠、小果潤楠等, 明顯呈帶狀分布。動物種群屬亞熱帶川西高原高山草原森林動物群。

    代表動物主要為松鼠 、鼯鼠、獼猴等營樹棲息攀援活動的哺乳動物, 以及鷹 、隼等禽鳥類。

    大水洞遺址處在旱豐村東北約 1000 米的吳家后山山腰上, 海拔約 1505 米。這一帶為石灰巖山地, 巖溶發育良好。該洞為一水平狀洞穴, 洞口方向205°, 洞頂大部分平緩, 直壁。

    二 、探方與地層堆積情況

    根據洞內環境, 發掘區選在距洞口 26 ~ 36 米之間相對平緩處 。布設探方 2 個, 分別編號為2005JDT1 、2005JDT2 。T1 、T2 方向 205°, 西 -東向并列分布 。探方南壁距洞口 26 米 。T1 、T2 面積均為10 ×10 平方米。實際發掘面積共計 200 平方米
    ( 圖二) 。由洞口至發掘區的地表堆積外高內低,略呈緩坡狀, 坡度約為 17°( 圖版壹∶2 ;圖版貳∶1) 。

    大水洞平面圖.jpg
    大水洞平面圖

    該遺址地層堆積單純 。共分3 層。其中第 ①層為近現代堆積, 分布于 T1 。第 ②層為明清時期堆積, 分布于T1 。第③層為新石器時代堆積, 除T2的東北角、西南角, 分布于整個發掘區 。T1 的地層堆積最為完整?,F以 T1 的地層堆積為例, 由上及下逐層介紹( 圖三) 。第 ①層黃褐色粉砂土層, 分布于全方 。土質疏松, 夾雜洞頂垮塌石塊, 包含物為少量的青花瓷片, 陶片及羊下顎骨殘片。該層主要成因為洞內流水攜帶泥砂長期淤積而成。距地表深 0 ~ 0.26 、厚 0 ~ 0.26 米。第 ②層深黃褐色粉砂質粘土層, 除靠近東隔梁的局部范圍, 分布于全方 。土質較疏松, 夾雜大量洞頂垮塌石塊, 無包含物。該層主要成因為洞內流水攜帶泥砂長期淤積而成 。距地表深 0.02 ~0.26 、厚 0 ~ 1.02 米 。第 ③層灰褐色粉砂土層, 分布于探方東側 。土質疏松, 夾雜大量灰燼及零星的紅燒土 、木炭顆粒, 包含物為陶片、石器、石坯 、骨器及羊牙齒殘片 。該層主要成因為洞內流水攜帶泥砂長期淤積而成。距地表深 0.04 ~ 0.26 、厚 0 ~ 0.22 米 。第 ③層下為生土層, 黃褐色粘土層, 分布于全方。土質純凈, 無包含物。

    三、遺跡

    此次發掘在 T2 中部第 ③層下清理出 2 處當時居民利用洞頂垮塌大石塊之間的空隙生火取暖熟食形成的用火遺跡 。用火遺跡1, 灰燼最厚處達0.6米。用火遺跡2, 灰燼最厚處達0.3米。

    四 、遺物

    該遺址出土有陶片、石器 、石坯、礪石、骨器 、蚌飾等遺物。

    陶片611片。陶色有灰陶、黃褐陶、磨光黑皮陶 、紅褐陶等 4 種。其中以灰陶為主, 共計489片, 占總數的80%。其次為黃褐陶, 共計94片, 占總數的 15.4 %。

    再次為磨光黑皮陶, 共計26片,占總數的 4.3%。紅褐陶最少, 僅2片, 占總數的0.3 %。陶片火候較高, 陶質有夾細砂、夾粗砂、泥質3種 。

    夾細砂陶片數量最多, 共計322片, 占總數的54.3 %。

    其次為泥質陶片, 共計219片, 占總數的27%。夾粗砂陶片最少, 共計70片, 占總數的18.6%。

    素面陶片共計359片, 占總數的58.8%。

    有紋飾的陶片共計252片, 紋飾有拍打繩紋 、擦抹凹楞紋、壓印紋 、戳印紋4種, 占總數的41.2%。紋飾以各種繩紋組合而成的圖案為主,占總數的70.6%。擦抹凹楞紋占總數的21.5%。壓印紋占總數的8%。戳印紋占總數的0.01%。
    陶器為輪制, 采用泥條盤筑法。

    可辨器形有壺 、罐2種。

    壺可辨個體的共3件。2件為泥質灰陶。1件為磨光黑皮陶?;ㄟ吙谘毓灿?1片。圓唇共計11片。尖唇共計3片。

    底部可分平底、假圈足底 。平底共計15片。假圈足底共計19片。

    石器20件 。石質多為硬度較大的石灰巖,礫石極少, 均為通體磨光的磨制石器。器類包括石斧、石錛 、石鑿等。

    石斧11件,石錛6件,石坯29件。礪石殘塊118塊。骨器10件。器類包括骨刀 、骨錐、骨鑿等。骨刀1件。骨錐5件。骨鑿4件。蚌飾 1件。

    大水洞遺物.jpg
    大水洞遺物

    五、結語

    大水洞遺址第 ③層所出遺物與綿陽邊堆山遺址早期文化的遺物相比較, 時代要偏早一些[1]。

    估計該遺址時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據發掘情況分析, 依托順東壁而下的水源, 當時人類活動大致可以分為 2 個區域。生活區在距洞口26~36米之間靠近東側洞壁東西寬10米的范圍內。人們利用洞頂垮塌大石之間的空隙生火取暖熟食, 所以在該范圍內有灰燼堆積?;覡a堆積最厚處可達 0.6 米 。工具制作區緊靠生活區的東北側, 面積約 50 余平方米 。該范圍內出土的石坯、礪石較多。

    大水洞遺址所出的陶片, 無論是陶質 、陶色,還是紋飾、器形, 都與茂縣沙烏都遺存[2]、茂縣下關子遺址[ 3]、綿陽市邊堆山遺址[4]、新津縣寶墩遺址[5] 所出的陶片相類似 。以上遺址反映出一條始自茂縣, 東向經岷山斷層谷, 順涪江支流土門河、通口河, 再沿涪江而下, 經綿陽, 進入成都平原的古文化傳播路線。這條始于茂縣, 經北川, 至綿陽的路線成為歷史時期的重要交通通道。唐代稱為“松嶺關道( 威蕃柵道)”、宋代稱為“隴東道(石泉軍路) ” 、明代代稱為“茂州小東路”。

    直至今日北(川) 茂(縣) 公路仍沿該古道而建[6]。所以大水洞遺址對于研究古羌人進入成都平原的路線以及古蜀文明的形成,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附記:此次發掘得到江油市文化旅游局、大康鎮黨委政府、旱豐村村民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謹致謝忱。)

    領隊:胡昌鈺
    發掘:胡昌鈺 宋建民 張敏 李曉 王亞平
    繪圖:胡昌鈺 黃家祥 王亞平 饒圓
    拓片:何應輝
    攝影:張敏
    整理:胡昌鈺 黃家祥 任江
    執筆:胡昌鈺 任江 張敏 李曉

    注釋:
    [1]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隊:《四川綿陽市邊堆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簡報》, 《考古》 1990年第4期。
    [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茂縣沙烏都遺址調查簡報》,《成都考古發現( 2004)》, 科學出版社2006 年出版。
    [3] 遺址位于茂縣土門鎮下關子村。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0 年調查發現。 標本現存茂縣文物管理所。
    [5] 中日聯合考古隊:《四川新津寶墩遺址 1996 年發掘簡報》 ,《考古》1998年第1期。
    [6] 藍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第239~ 242頁,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微信關注不迷路
    本文網址:http://www.105g.com/show.asp?id=1722
    相關閱讀 江油李白故里網 投稿郵箱:tg@www.105g.com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郵編:621700 區號:0816|友情鏈接/建議/投稿/客服:QQ 9090469|郵箱:admin@www.105g.com
    www.105g.com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網
    日韩天堂在线
  • <xmp id="www22"><noscript id="www22"></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