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www22"><noscript id="www22"></noscript>
    當前位置:主頁 > > 江油市 > 江油鄉鎮 >

    江油鄉鎮之重華鎮

    [江油李白故里網] 日期:2016年3月4日566作者: 來源:放大字體正常縮小關閉

      中國火藥之鄉、海燈法師故里--重華鎮,位于四川省江油市中西部偏北,地理坐標大致在東經104°54′~104°58′,北緯31°47′~32°09′。幅員面積63.48平方公里。東與厚壩鎮、小溪壩鎮交界,南與新春鄉為鄰,西與銅星鄉、西北與新春鄉毗連,東北與文勝鄉接壤。鎮人民政府駐地重華場,東經104°58′,北緯31°57′。行政區域面積68.48平方公里,轄1個居民社區(公安社區),9個行政村(華紅村、雙河村、集體村、大興村、平橋村、福勝村、廣利村、雙石村、星順村),共95個村民小組,全鎮在籍人口約1萬8千人。重華場鎮距市區43公里,省會成都約190公里,東去寶成鐵路小溪壩車站8公里。
    重華鎮歷史文化悠久,自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設石井里,至今已有2300年的歷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文化古鎮。鎮轄區北端的老君山風景區,自然風光優美,擁有迄今為止全國規模最大的古硝洞遺址群,是考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火藥的重要歷史遺跡及史據資料。2006年,"老君山硝洞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重華煙火架制作工藝"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炎黃時期為氐、漢族人合居之地。
    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85年),為廣漢郡新建梓潼縣西鄉(鄉治設今梓潼許州)雍亭(亭治設今厚壩鎮)石井里(《梓潼縣志行政區劃》1999年版)。
    東漢永平元年(58),分梓潼縣西北地區設德陽縣,縣治設今雁門鎮。石井里隨亭、鄉改屬德陽縣。
    東漢元初四年(117)。德陽縣治遷今遂寧市龍鳳場,原縣治地今雁門鎮降為德陽亭。石井里仍隨亭、鄉復歸梓潼縣管轄。
    西晉元康八年(298),為安置陜、甘入蜀求生流民,分梓潼縣西北部地區設萬安縣,縣治設今梓潼縣仙峰鄉。石井里仍隨亭、鄉改屬萬安縣。
    西晉永嘉五年(311),萬安縣治遷今羅江縣城,安業鄉改名為北鄉。石井里仍隨亭、鄉復歸梓潼縣管轄。
    西晉永和四年(348),分梓潼縣西北地區設陰平郡及縣,郡、縣治設今小溪壩鎮陰平村。原北鄉改名西鄉。石井里仍隨亭、鄉改屬陰平縣。
    西魏廢帝二年(553),陰平縣改名龍安縣。石井里改屬之。
    西魏恭帝三年(556),龍安縣復名陰平縣。石井里改屬之。
    南宋淳佑三年(1243),陰平縣西鄉鄉治遷石井里。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撤銷陰平縣,原陰平縣政區復歸梓潼縣。設南、北二鄉,北鄉鄉治設今許州鎮。石井里屬北鄉。
    明代,梓潼縣北鄉改名為上鄉。
    清順治三年(1646),梓潼縣上鄉鄉治遷石井里今重華場。
    清乾隆四十年(1775),上鄉改名忠鄉,下轄六甲。原石井里,今重華鎮為第三甲,下轄2保25徘。
    清宣統元年(1909),梓潼縣忠鄉分出四甲(今重華、文勝、馬角、厚壩等地)15保246排成立靖安鄉,鄉治設重華場。
    民國2年(1913),實行鄉團制,靖安鄉原四甲分設為10團,原第三甲為重華團,首次以地名為行政區名。
    民國7年(1918),靖安鄉分為第六、七兩區,七區區公署設重華場,下轄重華、過街樓、重興、百碾子及鄧家壩等5個團。
    民國24年(1935)4月,工農紅軍四方面軍31軍,在重華場組建重華縣蘇維埃政府,下設過街樓、石坪壩兩處區蘇維埃政府,下轄5處鄉及47處村蘇維埃政府。
    同年8月,重華團改設為重華聯保,下轄保、甲。
    民國29年(1940)8月,重華聯保改建為重華鄉,下轄21個半保(其中一個保很小,僅二三甲),保下設甲。各保分布為:1保,轄今十字口以北橫街子,以南火炮街、華勝壩及藤壩;2保:十字口至壽佛殿及街背后五六處院落如櫻桃樹院子、桂花樹院子、陳家大院子、薛家院子何家大院子等;3保:壽佛殿經文風樓至桑園壩及下街子;4保:老名柳樹溝。今銅星鄉拱橋溝村;5保:銅星鄉千秋村黃連樹、何家壩;6保:千秋村羅家壩:7保:銅星鄉福長村部分;8保:銅星村蘇家橋樓子;9保:銅星鄉廣福村及福長、千秋村部分;10保:銅罐嘴,銅星、廣福村部分;11保:馮家梁,銅星鄉寶藏村;12保:今小溪壩鎮五一村,重華鎮紅花村;13保:重華雙河村,小溪壩鮮花村(史家壩)及鯉魚口村;14保:小溪壩五里壩村;15保:曹家壩,重華大興村;16保:申家溝,重華平橋村:17保:牌坊壩,今永勝鎮水牌樓村;18保:魏家壩,小溪壩民政、趙家河村;19保:福嚴院。今新春鄉佛牛村;20保:河口壩。今永勝鎮河口壩村;21保:冒水堰。今重華福勝村西北部;半保:塔子壩。新春鄉紅恩村部分。
    1951年3月,重華鄉21個半保改建為村,原以序數稱呼的一保、二保等,改稱為華勝村、紅花村等。保以下各甲改為農村或場鎮居民小組,仍以序數稱呼。
    1952年12月10日、24日,江、梓兩縣分別成立共27人組成的縣行政區劃交接委員會開展工作。次年1月20日,梓潼縣正式將重華、文勝、青龍(馬角)、青壽(厚壩、青林口)等四鄉劃交江油縣管轄。江油縣設為第九區,區公所設重華場,同時將重華鄉21個村分為重華、銅星、五星及雙柏等四鄉。重華鄉僅轄民主、前進、新一、華勝和勝利等五個村。
    1955年11月,撤銷星順、雙柏兩鄉,將兩鄉13個村和五星鄉的雙河、紅花、大興3個村合計16個村劃交重華鄉管轄。重華將原5個村加上劃入13個村共21個村合并為12個村,
    1958年1月1日,重華鄉改建為重華鄉人民公社,屬下為12村。將三合村撤并于福勝村,全社共設11個管理區,按序數稱呼。原86個農業生產合作社調并為48個生產隊。
    1961年3月,公社屬下管理區按序數改建為生產大隊,48個生產隊調整為60個,場鎮居民委員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
    1981年11月,公社屬下11個大隊不用序數改為名稱。
    1984年1月,重華鄉人民公社改為重華鄉,屬下11個大隊改為村,91個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90年1月20日,經省政府批準,正式撤銷重華鄉,以原鄉行政區設立重華鎮。
    2003年11月,省政府批準撤銷場鎮居委會設立公安社區。
    2010年8月30日,經上級批準,撤銷鎮屬華勝、紅花兩村合并為華紅村;撤銷雙柏、石坪兩村成立雙石村。至此,重華鎮轄華紅、雙河、集體、大興、平橋、福勝、廣利、雙石和星順9個村,95個村民小組,場鎮公安社區及其屬下3個居民小組。
    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設石井里時,轄區大致為今華紅、雙河、雙柏、集體四村,銅星鄉全部及小溪壩鎮的五里壩、神龍河、鮮花、鯉魚口、五一及人民等六村等共19個村,幅員面積約60平方公里。
    民國29年(1940),重華由忠鄉第三甲改制為第三區重華鄉,下轄6個保調整為21個半。其中,新增第17保為今永勝鎮河口壩村。18保為今小溪壩鎮民政、趙家河村,面積約103平方公里.。
    1953年1月,重華鄉分為四鄉,重華鄉僅轄民主、前進、新一、華勝及勝利等五個村,幅員面積約6平方公里。
    1955年8月,撤銷星順、雙柏兩鄉,將兩鄉13個村和五星鄉的雙河、紅花、大興三村共16村劃入重華鄉,連同原5個村共21村調整為12個村,政區面積約60平方公里。
    1992年9月,銅星鄉劃入重華鎮,全鎮幅員面積103.62平方公里。鎮政府在原鄉政府駐地設辦事處,干部群眾意見較大。1995年11月,省政府批準從重華鎮分設新建(恢復)銅星鄉。幅員面積仍為63.482平方公里。
    重華有胥菜刀,遠近聞名,以其鋼火好,厚薄勻,不夾灰卷口,鋒利好用贏得廣泛好評,常被個人、餐館、廠礦單位訂購一空,胥菜刀還曾被二郎廟水泥廠出國人員作為饋贈禮物送到伊拉克,受到外國朋友的稱贊。曾獲得江油名小吃稱號,在綿陽市名小吃比賽中被評為綿陽市名小吃一等獎的重華抓油餅,已有160余年歷史,抓油餅由于其獨特的選料和制作工藝,在煎烤成餅后,從餅中心抓起,呈絲絲縷縷狀,不斷裂,狀如燈籠,放下后又成餅狀,因需抓起一點一點細細品嘗,才能品出個中香味,故名抓油餅。重華抓油餅曾是賓館、酒樓定作宴席的一道必備菜肴,廣大食客也排起長隊購買,食者大都贊不絕口。重華抓油餅名傳全國各地,是佐食、饋贈之佳品。重華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山清水秀,出產許多純天然,無污染的野生山菜,如山核桃、萱麻尖、刺籠包、紅綠春芽、薇菜、廣東蕨、牛尾蕨、側耳根等十多個品種,滿足崇尚自然、追求綠色食品的人們的需求。
    重華鎮特色農產品
    小麥,雜糧,西瓜,生姜,生豬,仔豬,油菜,水稻,甘蔗,櫻花,蘑菇,菌種,蔬菜,蓮藕,茶葉,藥材,家禽,種兔,草坪、蓮藕,茶葉,藥材,家禽,種兔,草坪
    重華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較溫和,四季分明。1950年代為3℃~24℃。西北大山區廣利村豬咀、福勝村高家溝以上氣溫低于山下5℃~6℃。1950年代冬、臘月,山下水溝、塘堰、冬囤水田及居民家水缸多會結冰,厚約1厘米,霜雪常見。1958年后,因大煉鋼鐵砍樹燒炭,毀林開荒,水土流失,氣溫逐漸上升,僅1962年、1992年降有積雪。至1980年代中期上升3℃~4℃。最高達31℃。四季分別為:春:≥19℃~22℃,3月10日至5月31日共83天:夏:≥22℃,6月1日~8月31日共92天;秋:≤22℃且>10℃,9月1日至11月20日共76天;冬:<10℃,11月21日至3月9日共100天。初霜日11月6日,終霜日3月26日,無霜期225天。
    1992年后,氣溫繼續上升達8℃~36℃。四季變化為春早、夏長、秋遲、冬短,無霜期增至280天左右,西北部大山區也少見冰雪。
    年均為1143毫米,最大是1961年高達1804毫米,最小是1969年為599毫米,特點是:一是西北部廣利、福勝兩村山區雨量較大(霧起即雨,每月五六次)愈向東南丘陵平壩愈小。二是降水集中于夏季,7月份最多,約占全年30%,12月最少不足1%。三是年降水量呈波動下降趨勢,例如:1957年至1960年年均降水量1260.3毫米,1967至1970年841.7毫米,1977至1980年1031.2毫米,1981至1983年1183.9毫米,2003至2005年1055.5毫米,比1980年代初減少10.85%,比1950年代末減少16.25%。2008年9月24日晚,境內3小時降雨384毫米,導致百年不遇特大洪災。
    重華鎮位于川西北龍門山東南段,山勢由西北向東南發脈,大略像一個由西北向西南傾斜的"M",海拔高度一般在600多米,最高的老君山與新春鄉藏王寨相連,海拔2151米,最低在東南端雙河村馬掌壩,海拔590米。左右山脈分別與銅星、新春兩鄉及文勝、厚壩兩鄉鎮為界,各占一面。3條山脈大小30多個山頭,主要有跑馬梁、臥龍山(古名,在重華寺后)、齋公山、老墳山、大石梁、打鼓臺、歐家臺、雷家坡、劉家、公母樹、道子梁、窯山坡、甘家坡、廖家坡、石子嶺、一根松梁、土地梁、司馬梁、官印巖、觀音巖等。多為粘砂土,土層較厚,裸露礁不少,多作林地,少部分種植玉米、豆類農作物。老君山有較豐富的赤鐵礦、硝及石灰石。雙河、集體及大興村有石油天然氣。境內3條河流廣利河沖積平壩有胡家壩、賀家壩、石坪壩、藤壩、楊家壩、華勝壩、大河壩、豬市河壩、糧食河壩、太平壩、馬掌壩及史家壩等。福勝河沿岸有石院坪、秦家壩、曾家壩、邱家壩、曹家壩、范家壩及上曹家壩等,多為河流沖積形成的灰褐色砂壤土,土層肥厚,主產水稻、小麥和油菜等。主要分布廣利河兩岸人口密集,經濟較發達地區。
    (一)地層
    重華鎮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在龍門山--大巴山臺緣褶斷帶龍門山褶斷束雁門凹褶束。鎮西北廣利、福勝兩村,有古生界泥盆系出露地層,最厚達5800米,發育完好,多化石(中央電視臺二套2004年8月拍攝《尋找"火藥之鄉"》專題片,曾在朝陽洞附近發現魚化石)為中國泥盆系地層典型區域之一。鎮境內新生界地層第四系(Q)分布于廣利河、福勝河流域,屬河流沖積相,以沖積、洪積和冰水沉積為主,為松散砂和砂石至礫石積層及階地堆積物。
    (二)地質構造
    重華鎮位于上古生代至三疊紀時的沉降中心,沉降物質幾乎全是碳酸鹽類。下部地層一般由早泥盆世的石英砂組成,厚度不穩定:中為中泥盆世至中三疊世的灰巖、砂巖和頁巖組成多次海進式韻律,厚度比較穩定;上部地層為三疊式的砂巖和頁巖。境內西北部山高坡陡,谷狹溝深,出露巖層破碎,且屬龍門山暴雨區,逢特大暴雨巖山崩塌,土層滑坡,時有泥石流災害。東南丘陵區遇大暴雨或霪雨,時有滑坡,范圍窄,規模小,損失輕。
    (三)礦產
    鎮西北廣利村至福勝村約3公里長、1公里寬一線,藏有分布不均勻、含鐵量較低的赤鐵礦和碳酸鈣含量較高的石灰石。老君山一帶有多個含硝礦洞。雙河村與小溪壩鎮,集體與大興村交界處,藏有分散石油天然氣。
    (四)土壤
    呈垂直分布規律,西北部廣利、福勝兩村以山地為主,主要是碳酸鹽類巖層間有砂巖和泥巖,其中二迭系母質鹽酸度呈微堿且有碳酸鹽反應,三疊系母質酸堿度呈中性至堿性,亦有碳酸鹽反應。宜種樹木、玉米、小麥和豆類等旱糧作物。廣利、福勝及銅星三條河流沿岸平壩地區,屬第四系老沖積層母質土壤,灰色和灰棕色沖積物成分復雜,質地沙至少粘,夾有礫石沉積物,酸堿度一般呈中性,且無碳酸鹽反應,多種水稻、小麥、油菜和蔬菜。丘陵坡地為侏羅系下、中統母質,主要為砂巖和泥巖,并伴有砂礫巖。其中,下統母質夾有灰巖,酸堿度呈中性至堿性且有碳酸鹽反應;中統母質下部一般呈中性至微堿性,局部呈現中性至微酸性,但均無碳酸鹽反應;上部酸堿度呈微酸或微堿亦無碳酸鹽反應,多種小麥、玉米及經濟作物桑樹、水果、麻類和油桐等。
    一、動 物
    (一)飛禽:有白鶴、金雞(錦雞)、野雞、野鴨、斑鳩、黃拐子(黃鸝)、杜鵑、八兒(八哥)、老鷹、鷂子、露絲、白鶴、烏鴉、燕子、喜鵲、畫眉、秧雞子、麻雀、燕子、雁、檐老鼠、鬼丁哥兒,啄木鳥等。
    (二)走獸:有老虎、野豬、豹子、熊、猴子、野兔、毛狗(狐貍)等。近十余年來,老君山密林里常見野兔,時有野豬出沒,其他走獸鮮見。
    (三)水族:主要有鯽魚、鰱魚、白條子、桃花板、泥鉆子、鋼鉆子、黃鱔、烏龜、團魚、螃蟹、蝦、螺獅、蚌殼等。
    (四)昆蟲:有野蠶、麻浪子(蜻蜓)、蝴蝶、蜜蜂、馬峰、亮火蟲(螢火蟲)、蟬、蟋蟀、螳螂、蜘蛛、蜈蚣蟲、蛐蟮子及螞蟻等。1958年"除四害"后,蒼蠅、蚊子有所減少。
    二、植 物
    (一)農作物:1、大春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苕、黃豆及綠豆等。2、小春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洋芋、豌豆及胡豆等。3、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花生及麻類等。蔬菜主要有白菜(水白菜、蓮花白、小白菜)、蘿卜(白、紅、黃三種)、萵筍、青菜、菠菜、騰騰菜(蕹菜)、油菜苔、茄子、韭菜、豆腐菜、牛皮菜、韭菜、冬瓜、南瓜、西瓜、黃瓜、苦瓜、絲瓜、辣椒、番茄、芋子、磨芋、峨眉豆(刀扁豆)、黃花、蓮藕、洋蔥、生姜、大蒜、蔥子(有家種與野生兩種)、花椒、竹筍、山及厥苔等。
    (二)竹木花卉:主要有慈竹、斑竹、箭竹、黑竹;松、柏、青杠、榿木、桑、杉、馬桑、油桐、梧桐、柳、茶、漆、槐按、皂莢、苦楝、梨爪子、椿芽、桃、李、梨、杏、桔、蘋果、櫻桃、花紅、秋子、橙子、菩提、卷子、冬青、林青、枇杷、核桃、桂花、芙蓉、指甲花、蘭花、雞冠花、木瑾花、杜鵑花、菊花、迎春花、荷花、梔子、芭蕉等。1950年代,老街趙家茶鋪大門外房檐下掛有一大砣"犟遭瘟",霪雨時枯黃,愈干旱愈蔥綠。近年民間收藏人士文杰先生有存。
    (三)中草藥:主要有厚樸、杜仲、貝母、牽牛、黨參、當歸、使君子、何首烏、桔梗、大黃、半夏、金銀花、羌活、山藥、沙參、麥冬、天門冬、石菖蒲、夏枯草、車前子、蒲公英、柴胡、前胡、白芨、紫蘇、益母草、茵陳、紅花、荊芥、木賊、谷精草、百合、枸杞、木通、土茯苓、黃芪、獨活、天麻、升麻、黃柏、枳殼和泡參等等。
    民居建筑的分布特點:一條發源于老君山的靈溪河經蔓延數十里后,自北向南,呈"月牙"狀穿過重華場鎮,民房在河兩岸倚勢而建,以"月牙"內側居多,俯瞰古街道與民房的整體建筑布局, 大致勾勒出猶如道家"太極"之狀。
    民居建筑的保存情況:因"512"汶川大地震致使民居大面積受損,以及保護措施及資金等問題,導致原有民居建筑有所損失,但整體布局及風貌控制尚好。
    民居建筑的主要特點: 多為明清建筑風格,又富有川北民居特色。民居主要為土木結構,門柱以石墩為基,門窗注重雕花、鏤空等藝術修飾手法,梁柱多選整木,用料頗為考究。
    民居建筑的文化內涵:當地長期受佛教、道教文化影響深遠,加之重華場明清時期曾為" 旱碼頭、戲窩子"致使商賈云集,全國多地文化交匯,使得公安社區民居總體呈現出明清風格,又各有地方特色。特別是民居的總體布局,呈現出道教"太極"之狀,反映出道教文化對其深遠影響,體現了重華人民追求自然、繁榮、和諧的美好向往。
    黃公祠位于重華鎮半邊街(今靈溪街)北端,靈溪河西岸,坐西向東呈"回"字形。原占地約9000平方米,建 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總投入大洋5萬多個,20多萬個工日,擁有高大優質樹木6萬多根。建筑有大小房屋20多間,墻體砌大青磚,青瓦座脊,地面用煮熟糯米石灰加細砂調制為三合泥鋪成,堅實平滑;房門窗柱呈拱形彩色泥塑,古樸典雅。民國20年(1931)秋破土動工,至23年(1934)3月竣工。由時任區袍哥組織大頭目,梓潼縣公安局局長黃清源以其父黃德齋名義所建而名。次年4~5月紅四方面軍總部設于此間。1949年12月改作區軍管會駐所,1950年7月由人民政府作為區公所辦公場所及生活場所。1975年5月區革委會遷出,公社革委會遷入。1984年拆除南部小院房屋,新建現代辦公生活用房。2008年"512"大地震受損后經修繕改為鎮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和民俗文化藏館,其保存現狀和利用情況良好。
    素有川北"廊橋"之稱的重華古橋--公安橋(當地普稱"橋樓子")。位于半邊街(今靈溪街)中段東側靈溪河上, 東與火炮街相連。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九月破土動工,次年五月竣工投入使用。橋長29.35米,寬6.6米,兩墩為向北石龍,各高3.7米,樓高4.5米,雙層結構,青瓦做脊,中部有一方形翹角樓,通高8.2米,梁枋石柱雕刻彩繪有花鳥魚蟲、山水、勉農耕、勸湯麻、戒賭博等風情畫。橋上正中南側建有木制板房龍王廟,坐南朝北,1964年被拆除?,F今,整座古橋保存良好,仍舊是人們來往兩岸、休憩閑談的雅處。
    重華寺位于重華鎮半邊街(今靈溪街)后西側,坐西北向東南,約建于明成化(1465~1487)年間,占地面 積約6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500平方米,有三級兩重大殿及兩側配殿,因主奉舜帝重華而名。
    創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南華宮(廣東館),位于老街東段北側,坐北向南,呈"回"字形,分為 樂樓、正殿、廂房三部分建筑,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正殿主供莊子,因廣東移民所建而名。1920年利用其廂房辦女子學校,1954年改作重華區食品站,2003年轉讓私人,今存大殿及廂房。
    位于老街十字口以東約40米處北側,坐北向南,呈"回"字形,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內供 妙應真人、藥王孫思邈神像。亦因江西移民創建稱江西館。約建于清乾隆中期(1736-1756年),布局結構與火神廟相同。清、民國時期至1950年代初,重華甲、團、聯保及鄉辦公處均附設此間,1950年設重華鄉農民協會、鄉人民政府。1952年農歷3月改建為重華區、鄉供銷合作社。大殿改為會議室,東頭為供銷社職工伙食團。1999年供銷社解體,房屋荒廢,2003年將大殿拆除,老舊木柱門框墻磚運至青蓮場修建隴西院仿古太白堂。
    位于老街十字口以東約70米處北側,坐北向南,呈"回"字形,有樂樓、大殿及東、西禪房四部分建筑物。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因主供舜帝重華接班人大禹王而名。又因湖北、廣東省移民所建,內設會館,又稱湖廣館,創建于清乾隆中期(1756-1776年)。1954年改作重華區糧站,2000年糧站撤銷后荒廢至今。
    位于老街大水巷子對面,為張姓家廟,規模較小,約60多平方米,為紀念唐代"安史之亂"中睢陽守將張巡而建,取洪恩普濟之意而名。1951年收為公有,曾作街道居委會辦公處和成人夜校,1961年因修建"重華禮堂"拆除,后在地震中被毀,今僅存遺址。
    位于老街中段,今迎賓街北口,坐北朝南,被老街從中一分為二,北為正殿,主供壽佛而名,南為樂樓,東西兩側均有廂房,中為石板鋪砌的院壩,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民國及以前有宮屬田地400多畝。1952年3月設鄉政府,1956年將大殿改作區市場管理委員會辦公處,1964年將樂樓兩側廂房改作公社農技站用房,1983年拆除樂樓建區農技站新式樓房,1992年鎮工商所從正殿遷出改作公安派出所,2011年派出所遷出大殿后閑置至今。
    位于老街東段北側,東距老街口文風樓約30多米,坐北向南,呈"回"字形,大門位于南側,由樂樓、正殿和 廂房三部分組成,正殿供奉關于、周倉和關平神抵,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清乾隆中期(1756-1776)由陜西陳姓為主的移民創建而名。民國32年(1943)于館內開班私營"振民紗廠"。1956年改建為區糧站庫房,2000年后荒廢。
    位于半邊街火神廟南側,坐西向東,占地約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因供奉武則天皇后及媽祖,稱天后宮或媽祖廟,亦因福建省、浙江省移民縮減,又稱福建館或浙江館。約建于清雍正初期(1720年前后),1950年代逐步荒廢?,F址已于2008年災后重建中新建民居。
    位于半邊街(今靈溪街)南段靈溪河西側,今鎮衛生院所在地。坐東向西,呈"回"字形,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因主供遠古時期鉆木取火,被奉為火神的燧人氏(亦稱回祿)而名。約創建于唐龍朔年(661~664)前后,興建半邊街時期。入山門(大門),頭頂上是樂樓(俗稱戲臺子),垮3級石階,是石板砌成的院壩,南北兩側為兩排一樓一底禪房,直穿院壩上9級石階,上有一排5間正殿,內供主神。1965年拆除樂樓改作區人民醫院門診部,正殿改為住院部和辦公室,兩側禪房改作醫務人員生活用房及倉庫等。2008年大地震受到嚴重損壞,2009年被整體拆除重建為鎮衛生院綜合大樓。
    位于火炮街中段,距離公安橋約十余米,房屋最初約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于火炮街開市前后。故居共 有房舍三間,早期為土木結構,總面積在90平米左右。由于海燈法師一生簡樸,僅有其生前誦經、習武及生活用具等物品,房屋內其他陳設寥寥。
    唐龍朔二年(662),陰平縣令劉鳳儀組織民眾,在今老街十字口向東南修筑一攔河堰,引廣利河水灌田助農耕,灌面達1000多畝。由于在當時落后的生產力下,完成了這樣一項偉大的地方利民工程,被有識之士認為是繼承了舜帝治河興農大業,為表彰有功者,激勵后來人,便以舜帝之名將河堰取名為"重華堰",而重華場亦由此堰而名。
    黃公祠石碑共有21塊,主用于對黃公祠落成道賀。碑文作者有當時梓潼縣縣長張年為代表的政府官員,有中 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人士、軍事家、著名抗日將領軍官鄧錫侯為代表的國民革命軍軍官,以及梓潼縣區正、教員等地方顯赫人士,足可見當時黃清源的人脈之廣,地方勢力之大。黃公祠石碑碑文內容豐富,多以贊頌黃氏家族功德為其題詩作賦等。碑文文體不一,書法各有千秋,石刻技藝精湛,具有較強的歷史及書法參考價值。因文革時期"破四舊"運動,部分碑文被鑿毀,導致碑文內容有所缺失。
    四川省江油重華"煙火架",亦稱"煙火架兒",又名"煙花架兒"。是集爆竹、禮花、戲劇人物造型等于一體的民 間傳統工藝品。主要用于壽誕、婚慶、道場、節日、廟會和重大慶典活動,以聲、色、動感烘托氛圍。因夜間燃放時懸掛于木架上,故名。煙火架興于何時、何地,由何人創造已無從稽考。根據現在掌握的資料,初步分析認為"煙火架"應產生于清康、雍、乾盛世,距今約300年歷史。過去,江油有許多制作煙火架的藝人,二郎廟鎮青林口的袁學茂便是其中著名的一個。袁學茂帶了許多徒弟,現在二郎廟青林口古鎮經營"李氏豆腐莊"和"李氏豆腐"的李守成、李守忠的父親李永金在1969年4月慶祝中國共產黨"九大"召開時,制作了一個九層的煙火架燃放。李守成、李守忠對于制作火炮、煙火架還記憶憂新。通過調查,現江油市銅星鄉寶藏村10社51歲的馮沛建還熟練地掌握制作煙火架工藝流程。馮沛建祖籍湖廣孝感,他7歲時開始跟堂祖爺馮成方學習做火炮、煙火架。據馮沛建介紹,制作煙火架有圖譜,可惜在上世紀60年代破"四舊"燒毀。2007年重華煙火架制作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以現以家傳的方式進行傳承。
    以前,重華人演唱觀看戲劇,在火神廟、萬壽宮、禹王宮或壽福宮樂樓(戲臺子)進行,有二三十名川劇愛 好者平時自娛自樂,不化妝著裝上臺,稱為"清唱"、"擺圍鼓"或"唱板凳戲",在茶館或大戶人家舉行。特別是逢老君會、古東岳會等更是演出頻繁,熱鬧非凡,使得重華場有"戲窩子"之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華地方豪紳茍戎首建重華專業戲班"聚勝班",自任班主。民國11年(1922),江油縣中壩川劇團"絢春班"到重華場演出,被重華地方袍哥頭子黃清源收為己有,并兼并"聚勝班",獨成一家,常年在重華及鄰近五六縣巡回演出傳統劇目。自民國16年(1927)起,重華"絢春班"改名"重絢劇部",并連續九年躋身成都六大劇班(社"之列,川劇文化常年不衰。至今,重華每逢農歷三月二十八傳統民俗文化節及其他盛大節日,均有川劇表演。劇目一般根據節日類型及活動背景等因素,確定《封神榜》、《白蛇傳》、《八陣圖》、《空城計》等等表演劇目,目前川劇文化傳承良好。
    民間石刻木雕技藝:主要反映在建筑門窗、梁柱、家具、石碑、牌匾、神龕等等,涉及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 方方面面。重華是中國火藥之鄉,因明清時期主產火藥用硝,商賈云集,經貿發達,在當時有著"旱碼頭"之稱,人們對生活環境的美感很是講究,使之形成了以明清風格為主的大量石刻木雕技藝及成品。至今,在當地的民俗文化館保留有大量民間藏品,仍有梅文杰等民間石刻木雕藝人傳承該項技藝。
    明洪武年以前,重華木版年畫頗具盛名,盛行一時。明洪武二年(1369),重華場版畫世家楊伯達兄弟三人"奉命"移居山東濰坊崇道鄉(今寒亭區)從操祖業,亦補農耕之不足,發展為近代聞名海內外的中國四大木板年畫之一--山東濰坊楊家埠木板年畫。時至今日,重華木板年畫僅有少量存世。
    相傳太上老君用八卦爐煉丹,后被金、銀、銅、鐵、錫匠奉為祖師。每逢農歷二月十五太上老君的生日,重 華一帶十里八鄉的道教信士及金、銀、銅、鐵、錫等"金火匠人",少則三五十,多則百十名,都要上老君寺上香祭祀,祈求身體康健、生意興隆及技藝長進。時至今日,老君會已發展為重華傳統民俗文化節,且已連續舉辦三屆,文化節期間的文化巡游、煙火架燃放展示、武術表演、川劇大戲等內容精彩紛呈,四周鄉鎮,觀者如潮,盛況空前。
    "本愿精舍",蘊育了享譽海內外的佛教一代宗師--海燈法師,其梅花樁、二指禪絕技至今讓重華人民為之驚 嘆。作為海燈法師的故鄉的人們,對中華傳統武術、對海燈法師自然有著獨特的感觸和情懷。上世紀60至90年代,重華人爭相拜海燈法師為師,習武強身者絡繹不絕,習武的男女老少幾近人人參與,就連在校讀書的學生,也會利用寒暑假參加"海燈法師武術培訓班"。時至今日,重華也不乏習武強身之人,海燈武術精神以及重華人習武的傳統,已然為了一種民俗文化,在重華周邊鄉鎮以及江油市境內,悄然傳開。





    微信關注不迷路
    本文網址:http://www.105g.com/show.asp?id=2675
    相關閱讀 江油李白故里網 投稿郵箱:tg@www.105g.com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郵編:621700 區號:0816|友情鏈接/建議/投稿/客服:QQ 9090469|郵箱:admin@www.105g.com
    www.105g.com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網
    日韩天堂在线
  • <xmp id="www22"><noscript id="www22"></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