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www22"><noscript id="www22"></noscript>
    當前位置:主頁 > > 江油市 > 江油鄉鎮 >

    江油鄉鎮之彰明鎮

    [江油李白故里網] 日期:2017年4月7日908作者: 來源:放大字體正常縮小關閉

    置沿革
    位置境域  彰明鎮地處四川盆地第二大平原—江彰平原腹地,位于江油城區東南部,地理坐標北緯31°40′15.03″~31°45′55.07″,東經104°41′52.62″~104°45′7.56″。西臨涪江河,西南與青蓮鎮相望,北與太平鎮接壤,東連三合鎮和東興鄉,南接龍鳳鎮,處于城市規劃范圍內,屬江油市工業開發區。行政區域面積23.8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古稱孟津里,秦為蜀郡地,兩漢時歸涪縣,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屬涪城縣。晉武帝自白沙戍遷漢昌縣僑置于青蓮鄉。西魏廢帝二年〔553年)遷漢昌縣治于今彰明鎮,更名昌隆縣,鎮名治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廟諱而改名為昌明縣,五代時再因避廟諱而改為彰明縣。北宋時彰明鎮名雙流鎮,后更名城廂鄉。清道光時為萬安團地,清末為城廂鄉中一保。民國3年為第一區中一保。民國29年改稱治城鎮。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3月改名治城鄉。1958年11月江、彰兩縣合并,名治城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彰明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名彰明鄉。1984年11月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2015年,轄昌明、五龍、福田、南江、北江、金林、明月、長庚8個行政村, 64個村民小組,1個治城社區居民委員會。
    環境、資源與人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  地處涪江東岸,其中河谷平壩地區約占轄區面積60%,丘陵地帶約占轄區面積40%,平均海拔510米,最高位置常山海拔611米,最低位置福田壩渡口下海拔490米。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水足沛,年均氣溫16℃,無霜期275天,年降水量1100毫米。土質肥沃,主產小麥、水稻,特產附子。宋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縣令楊天惠所撰《彰明附子記》,記載了彰明附子栽種的悠久歷史。
    人口  2015年末,全鎮總人口18020人,其中農業人口14549人、場鎮常住人口3471人,是江油市50萬人口大城市建設南部重要組成部分。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13人。主要為漢族。
    經濟發展
     2015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20.96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20.96億元。招商引資3.545億元,財政收入2907.33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1.9576億元,技改投資1.04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18元。
    工業發展  全鎮有工礦企業49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戶(水電能源類2戶、冶金機械類2戶、建筑建材類3戶、食品加工類4戶、皮革和家具加工類2戶、農產品加工1戶)。2015年,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動全鎮工業向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醫藥綠色食品“三大產業”方向發展。全年新增江油市江欣農業有限公司、江油市信安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中小企業12戶,累計達到34戶。依托技術改造,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完成鑫臨附子藥業公司GMP認證;鑫臨附子藥業生產線技改項目、雄飛2萬噸精密鑄造生產線項目、雄峰電力災后修建攔水壩項目、和盛農業配方肥生產項目、德華皮革技改升級與廠房建設等6個項目完工投產。德華皮革標準化鞣制生產線、德華皮草展示廳先后建成展示和投產,成為西南首家縣級皮草工廠店;建成金谷植物油公司精深加工生產線,大力延伸附子種植加工產業鏈,把“彰明附子”的種植優勢轉化成廠品優勢,全年實現技改投資1.0446億元。以招商引資為抓手,打造經濟增長點。依托工業園區擴區建設和西部裘革產業城等孵化平臺建設,初步建成德華皮草電商店;江油市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在明月村落戶,彰明特產“刨附片”“詩誠酒”“金富泉菜籽油”“水岸居鮮雞蛋”等全面進駐服務站;“大學生村官”領跑零投資創業,彰明“微商”悄然興起。
    農業特色產業  全鎮附子種植面積達540余畝,實現銷售收入810余萬元;芹菜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復種面積達2500余畝,實現年銷售收入1600余萬元;遠惠生豬專業合作社按照“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運行方式,推行“合作社 + 農戶”“合作社 + 專業戶”等模式,成功帶動642戶農戶致富,實現年經營總收入4702.5萬元,利潤187.6萬元。
    社會狀況
    集鎮建設  鎮政府所在地位于彰明鎮治城社區,設有鎮黨委、政府、人大、紀委、武裝部等機構。轄區有學校、幼兒園、信用社、衛生院、供電所、郵政所、敬老院、加油站等。建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程控電話、有線和無線電視基站,覆蓋率達100%。各種物質經營門市部齊全,能滿足社區居民和全鎮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及文化娛樂需求。場鎮水、電、道路等公共基礎配套設施更加完善。
    民生事業  做好群眾就業、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問題。2015年民生工程投資資金200余萬元。新增就業120人,就業技能培訓245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5943人。
    社會保障  靈活就業10人,發放補助7000元;新農保參保率110%。福田、南江、昌明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發放城鎮農村低保資金130.84萬元,優撫救濟資金148.68萬元,臨時生活救助18.79萬元,重度殘疾補助金1.3萬元。
    文物古跡

    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  國家一級文物??逃诒彼未净迥辏?94年)正月初八日。彰明縣令楊遂撰文,彰明縣主簿馬國祥同題,沙門辭崎書。碑高2.91米,寬1米,厚0.24米。碑帽高1米,寬0.9米,上刻浮雕像3尊。碑側刻小佛像20尊。碑座高0.39米,寬1米,碑文楷書,豎排25行,每行54字。碑文與清王琦輯《李太白全集》載楊遂《李太白故宅記》略有出入。碑陰刻《彰明縣修筑城墻記》,刻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此碑為確認李白出生于彰明(今屬江油市),提供了重要的物證。原立于彰明縣衙,現珍藏于李白紀念館內,被視為“鎮館之寶”。

    李白醉酒石雕墨洗  1983年出土于彰明北街的宋代窖藏,大理石質,長19.6厘米,底寬7.2厘米,酒壇高9.1厘米,人像高7.1厘米。左為壇狀儲水器,上覆荷葉花覆蓋,有一缺口。右為“李白醉酒”半臥狀人物造型,綰髻長須,敞胸腆腹,寬抱大袖,右手抱壇,左手扶膝。神態生動,造型別致,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藝術、歷史價值,被譽為“中國最早的李白醉酒雕像”。 同時出土的還有中國最早最完整的宋代銅質象棋。這兩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福田寺  彰明鎮南面涪江東岸的福田壩在民國時期是屬于綿陽縣在彰明縣境內的一塊“飛地”,今為福田村和南江村所轄。福田寺是福田壩中至今仍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古寺,為江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清同治版《直隸綿州志》記載:“福田寺,治西北六十里,即古云臺院,明正德六年建,康熙三十九年重修?!备L锼聻樽鴸|南向西北,呈中軸線對稱分布的三進三院廟宇。各堂室基本為單檐歇山或懸山建筑,廟門、彌勒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縱貫中線,供奉佛教塑像,外奉孔子像,側殿主要供奉道教塑像,是一座兼備儒釋道三教色彩的寺廟。
    寺內保存的明代正德六年的重建碑、康熙四十一年的遷建碑和乾隆四十五年的四方碑,見證了福田寺悠久的歷史。





    微信關注不迷路
    本文網址:http://www.105g.com/show.asp?id=2914
    相關閱讀 江油李白故里網 投稿郵箱:tg@www.105g.com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郵編:621700 區號:0816|友情鏈接/建議/投稿/客服:QQ 9090469|郵箱:admin@www.105g.com
    www.105g.com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網
    日韩天堂在线
  • <xmp id="www22"><noscript id="www22"></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