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藥之鄉,四川省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先進鄉鎮、省無公害優質水稻標準化示范鎮。
位置境域與建置沿革
位置境域 重華鎮位于江油市境中西部,地理坐標東經104°54′28.18″~105°1′3.07″,北緯31°55′23.87″~32°2′46.72″。東與厚壩鎮交界,南鄰小溪壩鎮、新春鄉,西與銅星鄉、西北與新春鄉毗連,東北與文勝鄉接壤。行政區域面積63.48平方千米。
建制沿革 因當地重華堰而命名。民國時期,屬梓潼縣第三區。民國24年(1935)4月,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在重華場建立重華縣蘇維埃政府。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1月劃交江油縣。1955年將星順、雙柏鄉的13個村和五星鄉的雙河、紅花、大興村并入重華鄉。1958年10月,重華鄉改建為重華鄉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名重華鄉。1990年1月,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2015年末,轄華紅、雙河、集體、大興、平橋、福勝、廣利、雙石、星順9個行政村,1個公安社區,95個村民小組。
環境資源與人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 山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略成長條形,平均海拔高度600多米,最高位置的老君山與新春鄉藏王寨相連,海拔2151米;最低位置在東南端雙河村馬家壩,海拔590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8℃。無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重華老君山有較豐富的赤鐵礦、硝及石灰石。雙河、集體及大興村有石油天然氣。境內有廣利、福勝、潼江3條河流。廣利河沖積平壩有胡家壩、賀家壩、石坪壩、藤壩、華勝壩、史家壩等。福勝河沿岸有石院坪、秦家壩等,多為河流沖積形成的灰褐色砂壤土,土層肥厚,主產水稻、小麥和油菜等。全鎮有耕地1104.4公頃,其中水田859.33公頃,旱地245.07公頃。
人口 2015年末,全鎮總戶數5581戶,總人口17613人。
經濟發展
2015年,重華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6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510萬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762萬元,財稅收入完成190萬元,限額以上社消零總額達到957.1萬元。全年引進農業綜合開發項目3個,新增專業大戶8戶,新增家庭農場12個。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079元。
社會狀況
鄉鎮建設 集鎮規劃面積89.98公頃,2015年已建成84.6公頃。栽植行道樹800余株。安裝路燈155盞。集鎮有街道8條。自來水廠1座,干線水管20千米,日生產能力1100立方米,集鎮自來水普及率100%。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天然氣管線50千米,輸氣站1個,天然氣用戶2000余戶。
文化體育 2015年編纂出版《重華鎮志》。建成重華民俗文化博物館,創作重華形象歌曲《重華美》,并獲“四川省第二屆民歌大賽”銅獎。有各種文藝團隊6支,電影院1處,鄉鎮綜合文化站1個,民俗文化博物館1個,9個村級文化站和1個社區文化站,藏書7萬余冊,6個村安裝有健身器械。
教育 有幼兒園2所,中心學校1所(初中、小學),在校學生共計788人,教職員工73人。適齡中、小學入學率達100%。
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 2015末,有村衛生站9個,一級甲等中心衛生院1所,床位60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9.5%,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98%。
名勝古跡
藏王寨老君山 由嚴家巖、老君山、魔芋山、藏王寨山、寨子山、賀家山、梨樹坪峰等山峰組成,主峰梨樹坪海拔2345米,其余山峰海拔均超過2000米。山嶺延伸遍及武都、新春、永勝、銅星、重華、文勝等6鎮、鄉,總面積300多平方千米。在此區域分布著眾多的古硝洞遺址。這些洞穴多位于懸崖絕壁上,形態各異,洞穴入口狹小,洞深在幾十米至十余里不等。老君山古硝洞遺址群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生產規模最大、生產設施保存完好的古硝洞遺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君山水體資源非常豐富,主要以3條溪溝為主,并形成了形態各異、數量眾多的潭、疊水、瀑布等。老君山雄偉壯觀,主峰海拔近2400米,在10千米距離內形成1800米落差,山前構造對稱,呈二龍戲珠狀,具備風水玄機。老君山保留著許多以道教建筑為主的廟宇,尤以建于500多年前的老君寺最為典型。明惠帝朱允炆隱居老君山的傳說,更增添了旅游區的魅力。
重華寺 因處于老君山支脈龍會山腳,又稱龍會寺、龍會館。始建于明初,明末毀于兵災,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位于半邊街后西側,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約6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500平方米,有三級兩重大殿及兩側配殿,因主奉舜帝重華而名。
黃公祠 民國23年(1934年),梓潼縣公安局長、區袍哥大頭目黃清沅以其父名義所建。位于半邊街北端,廣利河西岸,坐西向東呈“回”字形,占地約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有大小房屋20多間。墻體砌大青磚,青瓦座脊,地面用煮熟糯米石灰加細沙調制為三合泥鋪成,堅實平滑;房門窗柱呈拱形彩色泥塑,古樸典雅。民國24年(1935)4月中旬,紅四方面軍進駐重華場,總部設黃公祠。新中國成立后,為重華政府辦公場所。2008年“5.12”地震后,鎮政府搬入新址后,對黃公祠作部分修繕,現為鎮文化活動中心場所。
公安橋 俗稱“橋樓子”。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是一座具川西建筑特色的風雨廊橋,長29.35米,寬6.6米,樓高4.5米。橋樓為雙層結構,青瓦座脊,中部有一方形翹角樓,通高8.2米。梁枋石柱繪有花鳥魚蟲、山水及勉農耕、勸桑麻、戒賭搏的圖畫。橋身為兩孔平板橋,橋面由石條鋪墊而成,兩條雕刻精美的石龍穿橋而過。公安橋橫跨靈溪河,是古時重華的重要交通樞紐,亦是舊時梓潼八景之一。2008年“5.12”地震后,政府出資對公安橋進行了全面修繕。
母親橋 位于廣利寺村廣利河上,系鋼筋水泥石砌四跨平橋,長48米,寬4米。1997年7月2日下午,老君山后山突降暴雨,頃刻間山洪爆發。當時正有4名兒童過河上學,即將被洪水卷走,在這緊急關頭,32歲的農家婦女顧小芳不顧個人安危,奔跑下河搶救兒童。將1名兒童搶救上河岸后,因體力不支,不幸與另3名兒童被洪水沖走而光榮犧牲。1998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顧小芳為革命烈士。重華鎮政府通過財政和社會集資,在其遇難之處修建石橋一座,取名“母親橋”。
歷史人物
海燈法師(1902~1989年),俗名范靖鶴、范無病、范劍英,出生于重華火炮街一個裁縫家庭。
自幼習武,在重華高小畢業考入綿陽初師班,畢業后先后在雙柏保(村)國民小學教書半年,在川軍二十八軍第一師任連部上士文書,業余及隨后師從民間武術家金堂縣熊柏松,中江縣王體泉、朱智涵等習武,后于新都縣鎮靜庵學佛,于成都五岳官披剃出家,掛單綿陽萬壽寺。民國28年(1939年)住梓潼大廟,后任住持。民國35年(1946年)春出川云游,曾掛單少林寺。次年住錫浙江天臺縣國清寺,農禪并舉。1958年遷住江蘇吳縣石公寺,任縣政協委員。1963年前后于上海、杭州、寧波等地多次參加武術表演,其“二指禪”“童子功”和“梅花樁精拳”受人稱道?!拔幕蟾锩敝械模保梗叮纺辏苍路祷丶亦l誦經參禪,傳授武術。1979年,應四川峨眉電影制片廠和香港長城影業公司之約,參加《四川奇趣錄》電影拍攝作武術表演。1981年,任四川省政協及江油縣政協委員。1982年12月至次年3月受邀移住河南登封縣少林寺。1984年任全國政協委員,應邀為武警、偵察兵教授武術。1987年,任縣政協副主席,觀霧山極樂寺住持。1988年9月,任江油海燈武館館長。1989年1月10日,因病去世。四川人民出版社、巴蜀書社先后出版海燈法師著作《少林梅花樁精拳》和《少林云水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