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綿陽市村民自治模范鎮。
龍泉鎮舊貌
位置境域與建置沿革
位置境域 永勝鎮位于江油市境西部,地理坐標東經104°46′59.58″~104°55′51.34″,北緯31°52′34.08″~32°1′37.09″。東與新春鄉相鄰,南與雙河鎮交界,西與武都鎮毗鄰,北與平武縣響巖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22.2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北宋時期為彰明七鎮之一。初名撿石壩。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復興場。雍正九年由平武縣劃入江油縣。清乾隆時期,因繭市興盛,遂稱繭市壩。清道光年間,因鄉場建有龍泉寺而名龍泉場。民國3年(1914年)設龍泉鎮。民國29年(1940年)遭匪徒劫掠,剿滅匪患后,為求一方永遠太平,遂更名為“永平”。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改為鄉;1958年成立永平鄉人民公社;1967年2月更名為永勝公社,寓“永遠勝利”之義,隸永勝區;1983年由公社改為鄉;1992年9月合并永勝鄉、新鳳鄉,建立永勝鎮。
行政區劃 2015年末,轄河口壩、水牌樓、朝陽、青竹、雙廟、海棠鋪、龍宮寺、桐柳、紅蓮、高廟、金鳳、金安、文明新村、文化新村、新北、白云等16個村民委員會,及1個文峰社區居民委員會。
環境、資源與人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 屬丘陵地帶,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形成山區、深丘和淺丘與平壩相包容的梯次走向的基本地貌。有耕地2027公頃,林地5373.33公頃。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8℃。境內屬梓江河水系,永平河由向家溝水庫自北而下,穿越永勝場鎮,南歸于梓江支流。境內已探明礦藏有鉛鋅礦、頁巖礦、石炭石礦、鐵礦。其中鉛鋅礦位于龍宮村、新北村,儲量55萬噸,礦區面積26.67公頃;頁巖礦位于文化新村、文明新村、金安村、金鳳村,儲量1500萬噸,礦區面積133.33公頃;石炭石礦位于新北村、龍宮村、紅蓮村,儲量2000萬噸,礦區面積100公頃;鐵礦位于紅蓮村7組,儲量1000萬噸,礦區面積26.67公頃。
人口 2015年末,全鎮總人口30218人,其中城鎮人口 1077 人。民族以漢族為主。2015年人口出生率8.74‰,死亡率5.72‰,人口自然增長率3.0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7人。
經濟發展
201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560萬元,農業總產值2900萬元,糧食總產量18564噸,財政總收入1579.9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7436元。是國家(省級)重要的玉米、小麥、油菜、稻谷生產基地。
2015年末,全鎮共有商業網點322個,職工450人,已成為鄉鎮商業、零售業、副食品、糧食加工、手工業等專業交易市場和商品集散地。2015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5830余萬元。
公共建設
交通 擁有以武馬路、永紅路為干線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2015年客運總量13.5萬人次,貨運總量85萬噸。武馬路縣道橫穿境內,全鎮鄉村道路通車總里程392千米,其中:水泥路長167千米,泥結碎石路125千米。
2015年底已開通7條農村公交運營線路,總里程70千米,運營車輛27臺,萬人擁有量2.7臺,年客運量24.9萬人次。
給排水 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干線水管120千米,生產能力600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8%,年人均生活用水9.13噸。
供電 供區內有10千伏線路123.052千米,380/220伏線路603.399千米,低壓配電室192個,配電變壓器192臺,年售電量946萬千瓦時。
燃氣 2015年末有天然氣管線38千米,供氣站1個,天然氣用戶2203戶,場鎮居民天然氣普及率達98%,村社達40%。
社會事業
教育 2015年末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394人,專任教師 12人;小學1所,在校生939人,專任教師7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78人,專任教師5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體育 2015年末有體育場地共有25處,社會體育指導員26人。12.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6.6%。
醫療衛生 2015年底,全鎮共有20個醫療衛生單位,其中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站19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9萬人,參保率96%以上。
廣播電視 1966年1月,開通永勝有線廣播站,有線廣播鄉到村72千米,村到隊1710千米,安裝有線廣播小喇叭5500只,入戶率達到98%。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8%。
文化藝術 2015年末有鎮文化站1個,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7個,藏書25530冊。
社會保障 全鎮敬老院1家,床位90張,收養五保戶53人。社區服務站1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0.02%。2015年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21人,參保離退休人員278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348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539人。
名勝古跡
文峰樓 原名奎星閣,清代建筑,為場鎮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江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座樓占地120平方米,木榫結合,呈四方形,面闊進深各3間12.6米,三重檐4層,樓閣式,歇山頂,通頂高17.9米,檐下施片狀稱弓,裝飾格窗,底層四方設座凳。
清初,八省移民入境墾殖,在撿石壩碧波潭旁定居。碧波潭石穴與龍泉古寺佛座相通,下有龍宮泉。每當山洪暴發,水石相激有聲,旱年車水禱雨輒驗。移民籌資在場鎮中心建一樓閣,取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為名,蔽災聚秀,冀望當地文運興旺、人材輩出。后奎星閣年久失修,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在原址重建,并延請龍安知府王祖源作《龍泉場重建奎星閣記》。民國時更名為文峰樓。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致文峰樓嚴重受損,2012年由政府出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