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雁門鎮位于江油市東北部山區,地理坐標東經105°5′51.1″~105°16′2.56″,北緯32°8′41.83″~32°17′24.42″。東南與石元鄉、東北與青川縣馬鹿鄉相連,南與馬角鎮接壤,西南與六合鄉、西北與敬元鄉交界。距江油市區83千米。行政區域面積110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相傳,古時此地樹林茂密,水草豐盛,大雁每年南來北往在此歇落;該地為進入西北山區天然門戶;清江從崇山峻嶺中急流而出,至此河套開闊,兩岸形成狹小平壩,故名雁門壩。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在此設置德陽縣。清末建雁門場。民國時期設第三區公署。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進入江油在雁門建立中共濟時縣委員會、濟時縣蘇維埃政府。1950年7月設立江油縣第八區,區委駐雁門壩,1992年9月撤區,由雁門鄉、石元鄉合并建立雁門鎮。1995年11月石元鄉行政區域劃出,單設雁門鎮。
行政區劃 2015年末,轄大橋、園壩、云鑼、柳壩、西壩、斑竹園、北口、會龍8個村委會,1個雙橋社區居民委員會,60個村民小組。
環境、資源與人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 地處嘉陵江三級支流清江上游,境內峰巒重疊,溝谷交錯。沿江兩岸有小塊平地或坡地,為主要農耕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夏季溫熱多雨,春秋涼爽,年平均日照1500小時。水文資源豐富,境內有清江河流由西向東經過,南北有兩條小河在雁門場匯入清江河,流域面積1.9平方千米,河道屬嘉陵江分支流域,總長19千米。境內石灰石、褐鐵礦資源豐富。全鎮耕地面積286.87公頃,其中水田184.8公頃,旱地102.07公頃。林地面積9221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6.4%。
人 口 2015年末,轄區總人口11015人,其中農業人口9174人,城鎮常住人口1841人。民族以漢族為主。
經濟發展
2015年,全鎮生產總值1.8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203.7 萬元,第二產業1.4 億元,第三產業 1978 萬元。固定資產投資4882萬元。招商引資2504萬元。財政總收入486 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67元。
社會狀況
鄉鎮建設 1999年建成雁門汽車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40班次。1984年建成自來水廠。2015年場鎮建成面積2平方千米。
文化體育 2015年末有文化站1個,建筑面積300平方米;文化廣場1個。每個村有電影放映室、圖書室各1個,柳壩村、園壩村、西壩村各有1支馬馬燈隊伍、社區腰鼓隊。
教育 2015年末有幼兒園(所)2所;小學1所,專任教師27人;初中1所,專任教師40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醫療衛生、社會保障 2015年末,有村衛生站7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站,疾病預防保健站各1個,中心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共計27人,中級職稱以上6人。2015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8317人,參保率90.6%。中心敬老院1所,床位100張,主要解決雁門、石元、六合、敬元、楓順等鄉鎮的五保戶及三無人員集中供養。
風景名勝
雁門鐵路橋 1958年,隨著寶成鐵路的建成運營,李白“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年喟嘆終于成為歷史。寶成鐵路清江2號橋(老橋)、清江7號橋(新橋),又名雁門鎮大橋、清江大橋,為雁門鎮最具標志性建筑。清江2號橋是一座6拱、高53米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全長約318米,是寶成鐵路南段最高的一座橋。清江7號橋是寶成鐵路復線上的一座特大橋,位于清江二號大橋上游30米處,全橋11拱,橋高50米,全長524.69米,于1997年建成通車。
云鑼山 據清光緒《江油縣志》載:“晴則云散,陰則云羅”“雙峰插天,有石似鑼,日光照耀,鮮明如鏡”山嶺東北起自與大龍池山連接的橫大梁,并與青川縣接界,中經五家山、奇山、大云羅山,其東面以柜子巖峭壁和亢家埡與廣元市市中區連界,南至小云羅山俯瞰雁門壩,長約12千米,面積50余平方千米,山嶺高差800-1200米。主峰大云羅山,坐落在雁門鎮與敬元鄉交界處,海拔1982.7米。傳說很久以前,云鑼山上有個掛在半山腰上的鑼,每日午時就會響起,后來有個喇嘛來到這里,在一個隱秘的地方打坐修行,數日后鑼聲消失,喇嘛也不知去向,僅剩下懸巖上的鑼印。
清江河 長約100米的攔河堰是雁門的一道風景。每當雨季來臨,清澈的河水漫過攔河堰順勢而下似一掛瀑布。盛夏的傍晚,人們圍坐在一起聊家常;新修的漫水橋上,人們悠閑地踱著步子,順著河堤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方式。孩童們或是騎著單車或是奔跑嬉戲,老人們溜著寵物狗被帶到東邊西邊,情侶們手拉著手親密地說著情話,或是干脆卷了褲管踩水去,好一幅人水相親的畫面。清江河還給人們帶來舌尖上的美味,河里野生的白條子、桃花斑、紅尾巴、黃辣丁、野鯰魚、鯉魚,個頭雖不大,但味道鮮美至極。
金剛峽 位于柳壩村。深入金剛峽,有著極強的縱深層次感,行走原始密林,但見大樹遮天、峭壁高聳、峽谷幽深,耳際間啁啾鳥鳴、叮咚泉響。峽谷處處是景,“桃園景”是闊達數十畝的平壩,壩上長滿青草、野花和銀杏樹,像是隱藏在深山中的世外桃源;“牛鼻子洞”是距離地面五、六米高有一大一小兩個溶洞,一股清泉從洞口汩汩流出,洞深達數千米;“簸箕大個天”,是金剛峽最深處,兩山合攏形成的一個巨大的天然石門。光怪陸離的傳說,更增添了峽谷的神秘。
蹇溪溝 沿河兩岸土地、林木早年屬蹇姓所有,面積約100平方千米。由于受龍門山多期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而形成多變的巖溶侵蝕地貌,有峰叢、漏斗、峽谷、斷崖等陡峭、峻險、雄偉的山形地貌和巖溶景觀,有斷巖絕壁、水潭等自然景觀, 溝內植被豐富,品種繁多,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擁有國家一、二級保護珍稀植物珙桐、紅豆杉、桫欏、銀杏、三角楠、白皮松、青檀等物種。
龍王洞 位于西壩村。洞內除有形狀各異的鐘乳石景觀外,還是夏天乘涼的好地方。洞內有大小不均的平坦之地,寬的地方像廣場,窄的地方像長廊。洞內的溫度與外面反差極大,冬暖夏涼。整個洞平面迂回曲折,垂向可分出三層。
千年銀杏樹 云鑼村有一株千年古銀杏樹,高達數十米,拉手合抱,足有五圍。樹姿雄奇,枝葉婆娑。相傳這棵千年古樹在五百多年前曾被雷電擊中,燃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樹干被燒空了。后來云鑼山山神采集九九八十一顆銀杏樹上的晨露澆灌,這顆古樹又奇跡般的活了,只是樹干依舊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