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九嶺鎮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建設試點鎮,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江油市現代農業示范園核心區。
位置境域與建置沿革
位置境域 九嶺鎮位于江油市西南部,地理坐標北緯31°36′14.73″~31°41′22.50″,東經104°36′36.00″~104°42′48.81″。東與龍鳳鎮隔涪江相望,北接青蓮鎮,西連香水鎮、八一鎮,西南與方水鎮接壤,南臨綿陽市涪城區龍門鎮。行政區域面積43.46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因地處九嶺崗北麓,故名。原名雙河鄉,清末建置,民國沿用,屬彰明縣。新中國成立后仍用舊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雙河公社。1961年更名為九嶺公社。1983年改公社為鄉。2002年9月2日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2015年末,轄景云、雙石、柏河、紅巖、藕塘、大寶、扎營、蘇溪、中河9個村民委員會,及1個雙江社區居民委員會。
環境、資源與人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 地處涪江中游,屬高丘地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淺丘多。涪江沿岸四個村為平壩臺地(即江彰平原)。全鎮有小一型水庫1處,小二型水庫4處,有效庫容達7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906.67公頃,紅巖堰自由灌溉面積為400公頃。有塘堰826口。境內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最高氣溫36℃ ,最低氣溫-5℃ ,無霜期300天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1200毫米之間。森林覆蓋率31.25%。
人口 2015年末,轄區總人口18148人,其中農業人口16743人,非農業人口1405人。民族以漢族為主。
經濟發展
2015年,全鎮生產總值3912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3125萬元;規模工業企業總產值6000萬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1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400萬元。限額以上商貿收入完成3500萬元。財政稅收實現90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5833元。
社會狀況
集鎮建設 2015年新建場鎮街道2條,新增集鎮居民64戶,集鎮面積新增1.9萬平米。安裝污水處理廠管道400米。改建綿江路沿線五個村(柏河村、景云村、大寶村、中河村、紅巖村)的人飲工程管網。
社會保障 建立特困優撫對象一對一幫扶機制,為低保、五保提供醫療救助,為重度殘疾人申請居家托養補助,向市殘聯申請殘疾人創業項目,為85歲以上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救助流浪人員。對九嶺鎮大學生創業項目進行跟蹤服務,幫助大學生創業,申請創業貸款和創業補貼。
交通運輸 九嶺鎮是通過江油、綿陽、安縣的中轉點。綿江高等級公路、安梓路穿越集鎮從境內通過,村與村、村與鄉、村與組都有公路或機耕道相連。市內9路公共汽車終點站設在九嶺集鎮每15分鐘一班,每天往返江油、綿陽、安縣、八一、方水的汽車均從集鎮通過,交通十分方便。
科教文衛 2015年末,有幼兒園2所,學校1所(小學至初中),在校學生共計300余人,適齡中、小學入學率達100%;有文化站1個、1個社區安裝有健身器材。衛生院1所,農村文化休閑廣場5處,規范村文化活動室9個。
特色產業
蘇溪村折耳根種植基地
截至2015年年底,建成以蘇溪村為核心的266.67公頃折耳根基地,雙石村66.67公頃番茄基地,柏河、大寶村200公頃畝韭菜基地,紅巖、扎營村233.33公頃蓮藕基地。大力推進傳統農業的改造,初步實現向“生態+科技”的發展方式轉變。
依托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農業與旅游、休閑、觀光等服務有機融合經濟發展新業態,實現產業提質增效、豐富鄉村旅游內涵、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文化遺址
中河村(原“七窯村”)古瓷窯遺址
“七窯子”古瓷遺址 1987年,在江油市九嶺鄉、方水鄉境內發現兩個窯區,因當時兩處均屬于青蓮區,故統稱為青蓮瓷窯。1987年,江油文管所在開展文物普查時,確認九嶺鄉七窯村窯址為晚清涪江邊一處專門生產民間普通生活用陶器具的民窯窯址。
1992年,北京大學考古系、四川省考古研究所、江油市文管所聯合對七窯村窯址進行發掘,出土盤口壺、高腳杯、卷足碗、卷足盤、青瓷盞等各種器物標本數千件。專家推斷,此窯歷經南北朝、隋、唐數百年,瓷器工藝成熟,且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填補了四川陶瓷史從南朝到隋、唐的空缺。1992年,江油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F遺址保護碑立于藕塘村六組。
名勝古跡
藕塘村五郎廟
五郎廟 相傳古時有一個販運瓷器的富商在陰平古道上經常被強盜搶劫,有人便建議他出資建廟,供神奉佛。于是他耗銀數百兩,請工匠在大巖下建起一座小石廟。經歷幾朝幾代,小廟逐漸破敗。民國6年(1917年),當地群眾重建此廟,取名“觀音廟”。民國8年(1919年),改名為“五郎廟”??箲饡r期,神州大地到處宣揚抗戰正義,傳頌像關公、岳飛那樣的愛國英雄。五郎廟在國民政府要求下,更名為“關岳廟”??箲饎倮?,又重新恢復“五郎廟”,一直延續至今?,F在的五郎廟系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由群眾自發出資修建。每逢農歷五月十五,都會有許多遠道而來的香客前來“趕會”。
歷史人物
北宋狀元蘇易簡
蘇易簡 字太簡,后周世宗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生于綿州彰明縣蘇家溝(今四川江油市九嶺鎮蘇溪村)?!端问贰氛`記其出自銅山(今四川中江縣)。清同治版《彰明縣志》載有蘇易簡傳;另載有明嘉靖時進士、翰林、綿州人金皋所作的《李太白祠堂記》,文中說“蘇(颋)太平興國易簡狀元之先,世居縣之清溪,今碑碣故址在焉。是(指蘇易簡—編者注)先生之生彰明無疑也”。
易簡自幼聰穎好學,才思敏捷,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舉進士。留心儒術的宋太宗特別重視殿試,責令貢士臨軒復試,惟易簡洋洋三千余言一揮而就。太宗覽畢,甚為贊賞,擢為甲科第一(狀元),時年僅二十二歲。旋解褐作監丞,通判升州(今南京市江寧區),遷左贊善大夫。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以右拾遺知制誥連續七年主持貢舉(貢生考試,唐宋時稱為省試,即尚書省禮部主持舉行的考試,又稱禮部試,明清稱為會試),公正無私,深得太宗信任。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充翰林學士,淳化二年(公元991年)遷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承旨(即首席翰林學士)。不久,知審官院,改知審刑院,掌吏部選,遷給事中、參知政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以禮部侍郎出知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不久移知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至道二年(公元997年)病卒于陳州任上,年僅三十九歲。太宗聞之深為惋惜,挽詞有“時向玉堂尋舊跡,八花磚上日空長”語,并追授禮部尚書職。蘇易簡生前不僅以詩文著稱于世,他的《文房四譜》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完整總結筆、墨、紙、硯生產歷史和制造的專著。


江油鄉鎮之九嶺鎮



微信關注不迷路
本文網址:http://www.105g.com/show.asp?id=3103
相關閱讀 江油李白故里網 投稿郵箱:tg@www.105g.com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郵編:621700 區號:0816|友情鏈接/建議/投稿/客服:QQ 9090469|郵箱:admin@www.105g.com
www.105g.com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