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與建置沿革
位置境域 大康鎮位于江油市西北部,地理坐標北緯31°48′40.90″~31°55′38.40″,東經104°34′50.40″~104°46′23.73″。東與武都鎮連界,南與太平鎮相交,西與含增鎮接壤,北與北川羌族自治縣桂溪鄉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20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因境內大匡山而得名,宋時因避太祖趙匡胤諱更名大康山,清代建制即以大康為名。舊縣壩為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8年)的江油縣治地。民國24年(1935年)改為大康職保。1950年分為大康、白水兩鄉。1955年將白水5村并入。1958年將城塘公社、水口廟、前鋒、高堂、松花嶺大隊并入成立大康公社,隸屬武都區。1983年公社改鄉,名大康鄉。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時,設大康鎮。
行政區劃 2015年末,轄官渡、舊縣、星火、因明、下莊壩、旱豐、水口廟、前鋒8個行政村,1個匡山社區,99個村民小組。
環境、資源與人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 轄區地形為平原、丘陵、高山“三分天下”,最高位置在吳家后山,海拔1785米;最低位置在觀音灘,海拔540米。平通河貫穿其中。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無霜期限270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鎮內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主要為石灰石、硅石、大理石等,石灰石儲量達6000萬噸,大理石儲量達4800萬噸。有耕地769.6公頃,林地7960.3公頃。
人口 2015年末,全鎮總人口21964人,場鎮常住人口1508人。
經濟發展
2015年底,全鎮規模工業總產值3.83億元,農業總產值1.99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8元。財稅收入1673萬元。
社會狀況
交通 境內有場鎮通往佛爺洞的公路。村村通輻射全鎮。有百年好合愛情谷產業觀光道路、乾元山旅游道路經吳家后山接康吳路形成的江油西北部旅游環線和成都經綿陽、江油至九寨溝的旅游環線(東線)公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鄉鎮建設 結合大康農業園區建設,重點對水口廟、官渡、舊縣等村1400余戶農房風貌和場鎮道路、管網、店招等進行規范提升改造,全鎮面貌煥然一新。為保護平通河流域飲水安全和水體生態,修建日處理污水能力300噸污水處理廠1座。
基礎設施建設 2015年硬化道路12千米、維修橋梁1座、完成渡船改造1處。新修整治溝渠10千米及40余口塘堰,新修蓄水池6個,新建垃圾池10個,發放分類垃圾桶90個。以境內平通河治理為切入點,依法關?;虬徇w飲用水源區內的37處污染源。
風景名勝
百合花國際博覽園(百年好合愛情谷) 占地面積346.67公頃,為國家AAAA級景區。景區依托平通河沿岸的地形地貌與旅游資源,有序開展旅游開發與規劃建設。經過5多年時間的發展,百年好合愛情谷已建成為標準化百合種植基地,成為全國最大的百合專類公園。百合公園擁有“風情悅意、青梅竹馬、青云花梯、愛情索橋、一見鐘情、兩情相悅、情定三生、四季花海、海誓山盟、百年好合”等10余處特色景點,并開發建設有平通河水景帶、匡山、百合溫室大棚、百合風情街、情定三生廣場、一線牽橋、百合戶外種植基地等游覽項目。2015年9月正式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4600萬元。2015年6月成功承辦四川省首屆生態旅游博覽會;同年9月,承辦綿陽市2015年旅游發展大會。獲“中國百合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稱號。
佛爺洞 位于江油城西北14千米處的大康鎮境內,李白曾讀書十載的大匡山下,為國家AAAA旅游景區。佛爺洞是一個巖溶風景區,因民國23年(1934年)人們在洞內發現一尊3米多高的石刻如來佛像,故稱佛爺洞。佛爺洞全長3700多米,分上中下三層。第一層為佛手迎賓至南天門,第二層從盤陀路進入“東海龍宮”,第三層是一條地下河。洞內景點近兩百個?!胺鹗钟汀薄澳咸扉T”“一柱廳”“半邊天”“東海龍宮”“定海神針”“五彩神泉池”等天然造型氣勢磅礴,相映成趣,尤為壯觀。駕船尋勝探幽,可直達“西方境”景點。
吳家后山 位于江油市大康鎮,乾元山與觀霧山之間,距市區約60千米。區內巖溶峰叢、漏斗及近水平的溶洞發育,且多數坡面呈深切割的峽谷景觀。吳家后山每年的辛夷花海是其一大特色,在花廟子、韭菜園、爛房子一帶有大片的辛夷花林,有上萬棵樹齡在百年以上的辛夷花樹,面積達105公頃。辛夷花又名木蘭、木筆,當地人稱老木花,其花蕾在春天開放,花朵碩大,外紫內白,十分美麗,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吳家后山除辛夷花自然景觀外,還有奇特的巖溶漏斗,洞穴,峰叢和茂密的松林以及鑲嵌其間的小塊田園與農家相融,構成極富詩情畫意的山鄉田野風光,可供開展生態旅游與徒步登山,進行多項科普考察專項旅游。吳家后山大水洞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5000年,與川西寶墩文化、三峽梢棚嘴文化處于同一時代。
陳塘關 地處川西北次平原與龍門山的結合部位,今屬江油市大康鎮。陳塘關一峰突兀,涪江河出其左,平通河出其右。這里地勢險要,扼兩河之濱河大道,是封鎖入山直通陜甘的要塞。關上鳥瞰,兩河如練。相傳托塔天王李靖曾任此關總兵,其三太子哪吒降生于此。山上當年李靖跑馬之道尚在。李靖駐軍所鑿九井,今存一。尚存之井如清代《江油縣志》所記:“山上有井隨涪水清濁”。
陳塘關鼎盛時,山頂殿宇重疊,李靖、哪吒及諸神像達三百六十五尊之眾。歷經興替,哪吒殿猶存,歲時香火甚旺。此山猶以“搶童子”之習俗為勝。
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陳塘關受到嚴重毀損。后由臺灣哪吒信眾捐款,修復了哪吒太子宮,并為哪吒三太子重塑金身。
匡山書院 位于大康鎮下莊壩村五組,距市區20千米。山勢險峻,林壑幽深,風景秀麗,背倚龍門山余脈諸峰,下臨清澈明凈的白梁河,西與天然溶洞佛爺洞景區相鄰。
現存于江油李白紀念館內的宋碑《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載:“玄宗朝,翰林學士李白,字太白,少為當縣小吏,后止此山,讀書于喬松滴翠之坪有十載?!庇纱丝梢?,李白讀書之地就在寺旁。后人于此又建李白祠。唐代的寺廟、祠宇早已蕩然無存。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龍安知府蔣德鈞見大匡山斷垣殘壁、荒草叢生,為緬懷詩人、重振江油文風,便決定把龍州書院遷至匡山,更名為“匡山書院”。書院落成之后,聘請劍閣李榕(字申夫,原任湖南布政使)為山長,一時間江油文風大振、人材蔚起。
匡山書院、李白祠等建筑在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全部遭到毀壞,遺址上的石碑于20世紀80年代初全部運至李白紀念館永久保存。
李白匡山求學時留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別匡山》等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