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闐(1872-1911年,音:tián),原名凌上直,字鵬云,清同治十一年(1872)出生于雙河鄉(今江油市雙河鎮望鄉臺村)。自幼勤奮讀書,十四歲考取秀才,后舉為副貢生,文史教員,清末“凌闐起義”領導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被聘為江油縣立高等小學堂師范班文史教員。在此期間,他制定縣立高等小學堂《開課訓詞》,闡釋廢科舉、興學堂、普及教育為開發民智之必需,引導學生刻苦學習,自強不息。他具有強烈的反清愛國情緒,常和學生談古論今,視鴉片戰爭以來喪權辱國為奇恥,推崇鄭成功、洪秀全為民族英雄,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激勵學生以扶弱抗強、愛國興邦為己任。
他以大漢革命排滿光復軍司令官名義秘密散發討清檄文,檄文列舉興中會、同盟會領導的五次起義和光復會發動的安徽起義后明確宣布:“今日揭竿起義,繼孫逸仙、黃克強排滿興師……”號召:“驅逐滿虜,勘定中原”。檄文于戊申年(1908)11月2日寫成,這是四川迄今發現最早的反清檄文。
反清檄文
凌闐遇害后,檄文藏在江油翠屏山道觀哪吒廟中,后被國民政府花大洋收購。新中國成立后藏于四川省博物館。
辛亥革命前,凌闐秘密聯系會黨首領唐槐、傅杰、凌海鋒、黃發初等,以辦團防為名為武裝起義作組織準備。
辛亥(1911)5月,四川保路運動風起云涌。凌闐認為起義時機成熟,于9月辭去教師職務,回到雙河口家鄉組織起義。當時,大康鄉金光洞聚集以何鸞為首的紅燈教農民武裝,經凌闐聯絡后于10月份到達雙河口與會黨的團防武裝會合。11月19日(陰歷9月29日),凌闐集合二千余人在帶江樓殺雞祭旗,歃血為盟,正式起義。夜里,起義農民軍各執刀矛、鳥槍等武器向縣城武都鎮進發。行至陽亭鄉興來寺時,襲殺團防教師陳海。時龍安知府丁體晉坐鎮江油,聞訊后命人砍斷城東門外涪江浮橋,沿河設防,阻義軍于陽亭壩。相持至天明,義軍陣容漸亂,清軍繞道渡河包抄截擊。雙河會黨首領唐槐率先逃遁,義軍潰散。凌闐藏匿在圌山南坡一碗水山梁親戚家中,次日被縣團練隊搜捕殺害,懸首于縣城東門外浮橋碼頭示眾,犧牲時正值他39歲生日。何鸞、傅杰也先后被捕就義。
凌闐遇難后8天,四川宣告獨立,總督趙爾豐被殺。革命成功、清帝退位的消息傳到江油后,清龍安知府丁體晉、江油知縣陳志喆棄職潛逃,凌闐起義的事跡迅即在民眾中廣為傳頌。
凌闐墓地
今江油市武都鎮陽亭永隆山戴家祠堂石刻門聯為丙午科副貢凌闐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撰書。上聯:辭詠歸來高臥雅宗彭澤令;下聯:經傳大小書聲遙映戴天山;橫額:奕世承庥。